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务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绵阳城市学院组织召开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专题研讨会
日期:2024-11-14 14:06:10  发布人:  浏览量:

 2024年10月31日下午,绵阳城市学院于游仙校区守正书院会堂组织召开了一场关于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专题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就“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成果”“招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汇报,并对《绵阳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研讨。全体校领导、教学服务中心各部门负责人、各专业学院院长及院长助理、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等共计70余人出席本次研讨会。


   


 此次会议旨在通过对全校专业建设数据、教学科研成果数据及招生就业数据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分析,让大家全面掌握学校当前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而为未来的调整优化工作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即将举行的2024年教育大会的主题报告及平行论坛奠定坚实的数据支撑。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李鹏首先就专业建设监测数据进行了全面且详尽的分析汇报,内容涵盖了教学质量、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李鹏主任明确指出,当前各专业在校生规模存在差异,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职称结构不够均衡。这些问题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亟需我们提前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

                           


 科技处副处长刘平对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学校及专业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及学科竞赛成果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汇报。刘平副处长指出,尽管学校教学科研成果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成果质量依然不高,因此需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外重要项目,推动“一师联一企”“一师一优课”等校内建设项目,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校长助理、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钟磊对招生和就业数据进行了分析汇报。钟校助通过对过去三年各专业的招生与就业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学校当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他指出,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将直接影响招生工作,学校应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手,限制或停止冷门专业招生,集中力量办好优势专业。在就业率方面,我校2021届就业落实率最高,2022年和2023年的就业落实率略有波动,但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此外,钟校助就学校师资力量优化、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并强调学校应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招生就业数据反馈机制。

                           


 校长助理周海波在会上简要阐述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该方案依据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学校未来在专业设置上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措施、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及保障措施等。方案坚持“需求导向、质量为本、特色发展”,通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突出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重点学科领域的应用型特色,逐步提升专业内涵和学科建设水平。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特色学院、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三年内实现学校20%左右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推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沟通与交流环节,校长徐鹏提出我们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持续改进,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徐校长在会上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二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加强学科专业规划引导,优化学科专业顶层设计,持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做优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凝练形成特色学科专业,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学科专业,着眼长远布局未来学科专业,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水平;三是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组建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与联系创新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四是创新推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五是要加强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验室建设,落实“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

                                


 会议最后,执行校长林秀英强调,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调整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当前,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需求更加多元,面临新使命、新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高校,我们必须以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为牵引,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校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与科技赋能。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上一条:绵阳城市学院召开项目式教学课程建设工作推进会

下一条:我校实践处组织参加第二期人工智能赋能实验教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