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

教学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务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把课堂搬进乡村,让设计扎根乡野——《乡村美学概论》课程高川乡项目实践教学纪实

日期:2025-06-23 浏览量:

日,《乡村美学概论》课程师生赴安州区高川乡,结合“一师联一企”开展项目实践教学活动。在谢小林、吴洋、张欢三位教师的带领下,49名学生深入高川乡村一线,特邀行业专家冯杰全程指导,通过“理论+实践”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乡村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校地联动启新篇,共话乡村发展愿景

上午10时,活动在高川乡政府4楼会议室正式启动。高乡长在致辞中表示:“高川乡正面临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如何将规划设计与乡村美学结合,是关键。”她充分肯定校地合作模式,期待师生团队为高川注入“美学基因”。

                           

                           

                           

理论扎根土地,案例启迪思维

冯杰老师以“高川高铁站站前广场”项目为切入点,剖析设计方案中的空间叙事逻辑,并引入2025年日本大阪世园会案例,强调“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的规划理念。“乡村建设需平衡功能与审美,更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他结合高川实际,指出土地利用碎片化、三线建设遗址活化难等痛点,为后续实践埋下伏笔。

                           

                           

脚步丈量乡土,解码美学基因

师生团队辗转四大核心点位开展实地教学。在高铁站入口区域,冯杰解析交通枢纽与乡村肌理的衔接策略;口袋公园现场,谢小林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微空间”的社群价值;滨河绿带考察中,吴洋老师示范生态驳岸的美学营造技法;面对三线建设时期废旧电影院,张欢老师带领学生探讨“工业遗产+文旅”的改造可能性。

直面现实难题,实践书写答案

在站前广场施工工地,冯杰结合钢筋结构模型,详解施工卡点的技术突破方案。“传统浆砌石工艺与新型材料的冲突,恰是美学落地的挑战。”学生们现场记录边坡支护、植被选种等细节,将课堂理论转化为解题工具。午后,团队分组开展自主调研:有的走访村民收集需求问卷,有的测绘老街巷道肌理,还有的用影像记录乡土建筑细节,乡政府更贴心安排农家午餐,让调研充满“烟火温度”。

以美为媒,育人与兴村同频共振

此次实践教学不仅构建起“校-企-地”三方协同平台,更让学生直面乡村真实场景。正如课程负责人谢小林所言:“乡村美学不是纸上谈兵,只有在田埂间读懂土地的逻辑,才能设计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夕阳西下,满载调研数据与思考的师生踏上归程,而高川乡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因美学的浸润徐徐铺展。

现代城市建设学院

供稿:谢小林